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规则: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闭核或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扩展资料
经典对联
1、祥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
2、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3、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万事如意。
一三五拦衫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平仄对仗,是为了声调的和谐悦耳,是为了在声韵方面完善楹联的美学境界,使其具有一种声韵上的谐调美,进而对联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无形中会增添一份喜爱。
如果你花费了半斤脑汁写出扭扭的舌头和牙齿总打架,谁还有兴趣去看你的联意是什么?被一眼瞥之,又被一手扔之,那何苦呢。遵守好联的平仄规则,是做好楹联最基本的一步,千万不可忽视。
句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平仄谱,同样适用于楹联。
的句子之平仄关系都离不开这四个。它们是:
(1)。
我们看,(1)和(2)自然就构成了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3)和(4)也构成了一付联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还说过,七言律句去掉前两个字,就是标准的五言律句。
那么,就成了: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这样几种平仄格式,就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的正格,也是七言及五言联律的正格。
短句楹联中,以五言句和七言句为最多,而短句联对格律要求又最严。五言句只是七言句的减前两字,所以,我们以七言为标
律句是需要有“纪律”的,不能违规。律句的规矩是什么?
很重要的二条是:
1、不能形成“孤平”,
2、不能形成“三仄尾”和“三平尾”。
我们注意上面这几个句式,我们要注意的是它们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必然会构成“,也只能构成这样的关系。否则就梁歼不是律句了,也就是拗了。
因为,所谓律句的律,就是以两个字为一个声韵节奏点的,这第二也就构成了声韵的起伏效果。
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也是这意思,强调在这第二四六句上要使平仄错落开。
楹联的句子,我习惯用七言句来举例说明。这不仅仅因为它被使用的做是从七言句化来的。知道了七言的格律,五言的格律自然就知道了,所以,说七言也就等于在说五言。
而楹联的格律,也就是所谓的联律言的律句如何认识,也决定了其他字数句子的理解和认识。
则可以看成是七言句的前四字。
组合就可以了。
下面简单说一下不同字数联句平仄的主要形式:
一字句,仄-平。这个简单,没什么可说的也无所谓。
二字句,仄仄-平平。这是正格。在后一字上,所以,第一字有时是可宽的。如,“作赋-观书”“眼底-眉尖”“落絮-游丝”“白鹤-”等等。
三字句,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常用的,也有如平平仄-仄仄平变化也不外如此。就三字而言,第一字也是可宽的。如“星-月流西”“横醉眼-捻吟须”“山不断-水无涯”“花有艳-竹成文”。
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化,也如“平平平仄-仄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把他范畴,简单。
六言句,常用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九言句,则可以看成四五歼腊组合。
十字可由三七句组成。
十一言句,那就常被组合成四七句式。
通过这样的分组结构分析,则可以看出最根本的。
从古今对联的实践来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一,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
1,律联 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
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
对联中的平仄意思指的是对联要平仄协调,(联尾)上仄下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又称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