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来源:互联网收集 更新时间: 发布:443天前 编辑:泽成知识网 手机版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一个青年驾船出海。他经过许多风浪和无数的岛屿,终于在热带雨林里找到了一棵高达十余米的大树。这种大树经过一年的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陈黑的部分,会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在那片雨林里,像这样的,把他运到市场上,希望能卖到一个好价钱。但一直无人问津。市场的边上是很好的生意。他想:为什么木炭那么好卖?于是他把那棵香树烧成了木炭,一天就卖完了。其实,那棵香树就是世界上少有的“沉香”。只要切下一片磨成粉,价值就超过一车木炭的价钱。

《经籍、寓言故事·宝瓶》原文与赏析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经籍、寓言故事·宝瓶》原文与赏析

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四方乞求供养,经十二年,求索富贵。人心既志,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 “德瓶氏敏”,而语之言: “君所愿者,悉从此瓶出。”其人得以随意所欲,无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歼档枝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 “汝先贫穷,今日云何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天瓶中出此种种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视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执之不固,失手破瓶,一切诸物,俱时灭去。此篇选自 《众经撰杂譬喻》,一作《众经撰杂譬喻经》,旧题 “《比丘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是一部从各种佛经中喻选集的形式在 “十二部经” 中——佛经体例的十二种类别中属于 “譬喻”四部 (因缘、华部分。除此而外,较有名的还有鲁迅早年出资刻印并著文介绍过的南齐·求那毗地译的《百喻经》,三国吴·康僧会译的 《旧杂譬喻经》晋·法矩、法立共译的 《法句譬喻经》及姚秦·竺佛念译的 《出曜经》等。这些经中的许多譬喻故事都曾在我国广为流传,在民间有较大的影响。佛经的这种写作形式,在文学上的价值很高,表现了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使人感到新鲜、生动。这些譬喻的故事被用来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以后的中国文学有较大的影响。而它们本身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一方面,由于本身的生动性,很符合了传教的需要; 再一方面,它们所表现的义经虽还有些浅俗粗糙,有时或者还不符合佛教义学的根本精神,但却易于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与那些佛教义学的繁琐抽象的思辩相比,自然拥有更多的读者。

佛教宣传 “修持得福”。修持有好多种,“乐善好施”为其一,更具体的,本文所说的供天祭神就是最通行的做法。修持能够得福,富贵寿考,甚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很符合一般群众的心理,所以对神佛供养之风习在民间颇为盛行。但是,供天祭神,必专诚一心,否则终究前功尽弃。如本篇的主人公,开始能“人心既志”,所以得到了应有的“福报”,但是终为骄逸之心所挠,得意忘形,结果是瓶破有一点 “贡高我慢”之心,否则难以如愿。若从更进一层的意思分析,仅为得富贵而供养天神是一种不彻底的修持方法,不足为取。佛教宣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是佛家的 “四法印”。其中的 “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 “我”,或为 “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烦恼的种类很多。贪欲、嗔恨、痴愚是三毒。加上傲慢、犹疑、恶见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言语、思想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生、老、病、死、与所爱者分离、与所怨者相聚、所求却不得,五取蕴等都是苦,所谓 “人生八苦”,而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和 “有漏皆苦”相反的是“涅槃寂静”。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这是佛教所宣传的修行佛道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无苦安乐。这就是 “离苦得乐”。本篇主人公供天祭神的目的只是 “求索富贵”,这正是之心。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修持佛法,而是在烦恼的圈子里愈陷愈深,所以,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福报,更谈不上到达“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是作者真正的目的,对那些只为现实利益而修持,仍跳不出“三世轮回”者的一种绝妙的讽刺逼真生动。如写到主人公为求富贵年”,那种非常虔诚祭神的样子已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最后有了富贵,却又忍不住原来的骄逸之心,在此,作者只用了“捉瓶起舞”四个字,就把那人的那种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与前恰是绝妙的对照。佛典的叙事经常有想象奇妙、情节曲折的特色。佛典喜欢创造稀奇的境界,也善于创蠢罩造稀奇的境界。佛典想象力的丰富是惊人的,它自由自在地驰骋,引导读者走入优美、富丽、新奇、幻化的世界。而佛典叙事的内容又常常是繁衍复沓的,波澜,很能吸引人。但“宝瓶”一篇以及其它一些寓言小故事却与此不同养”、“得瓶”、“出瓶”、“瓶破”四件事的叙述,明白、准确、概括地道出了作者的意旨。这种平实、简练、朴实、通俗的风格对以后白话文学是有一定影响的

愚公移山50字概括?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愚公移山50字概括?

有位老人,名叫愚公,年近九十。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于是他决定和家人一起把山挖平。有人笑他太傻,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山不会增高。”

背走了两座山。

愚痴念佛合掌立化佛典故事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愚痴念佛合掌立化佛典故事

1.清朝河北乱洞消这个地方,有一位姓王的人,他生活困顿,独自住在破败的9;茅棚里。

2.旁人怜悯他,常施舍金钱;可是他却愚痴到钱也不会数,所以被大家嘲笑,戏称为“王呆头”。

3.有一位陈道士看他可怜,把他收为弟子。

不会,就念一句哗知‘’吧!”

5.于是王呆头白天扫地砍柴,晚上就在佛前拜佛念佛。

6.“南无……”“阿弥……”王呆头笨拙得头,迷迷糊糊又睡着了。

7.“已经这么笨了,还不精进用功!”陈道士拿起竹竿就是一顿打。

8.王呆头天天迷糊,陈道士天天责打。

9.三年后,某天晚上,王呆头忽然哈哈大笑,面对殷切的陈道士说:“师父,您今天可打不得我了。”

10.“您白白枯坐十八年,要像我老实念佛的话,老早到西方

陈道士听了一阵愕然。

11.隔天,王呆头登上山巅,合掌向西,站着往生去了。

12.净土法门,还愚痴生极乐,单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成佛,足够了。

绘画:巫 丽 雪

白话解说:净本法师

附:故事原文

清朝,王痴头道士,人。极愚,亲亡乏食,困卧敝庐,无所为计。或与之钱,莫辨多寡。陈道人收为徒,令日扫地拾柴颤缺。晚课佛号数睡,陈以长竿击之曰:“汝愚昧若此,

如是者三年,一夕,呵呵大笑,陈复击之,王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诘其故。曰:“师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实礼念,早生西方见佛矣。”

之,而莫测所谓。翌日,登峭崖,西向合掌立化。阇维,得二。

(《染香集》)

.请你写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名字

乌鸦喝水,狼来了,龟兔赛跑,农夫与蛇,徒劳的寒鸦,蚂蚁与屎壳郎..

有佛典故事么?谁能给我讲几个

《譬喻经》上记载:从前有五个人岁的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里这么地想:‘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我照顾不周,才发生意外,心中就会怨恨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父母,过了八天以后再来。’小沙弥很高兴地顶礼,辞别了老师父。小沙弥走到半路,天上开始下大雨了。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时,他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能够平安回来感到奇怪。他就入定观察原因,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寿命了。老师父又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那里做什么功德?’老师父又说:‘你

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对于‘善有善报’的原理更加相信,当然心中也很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从不懈怠,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的圣果。

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钟,这三则寓言故事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按照什么的顺?

的.

知识-近期文章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