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伏古诗词如下:
《次韵孙秘承见赠》
2、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拍尺樱更奇。--齐己《新秋》
3、近之若冰雪,三伏无歆祥。一方回《哭肯堂赵公拟老杜八哀体》
著《张帅置酒环波孙会之签判严造道主簿及蓄》
5、泠风三伏是清秋,虽有炎蒸
知识扩展: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困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北方大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要目的是袭丛出于养生的考虑。
偶向江边采白菽,还随女伴赛江神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乱山深处水荥迥,借问一枝如玉为谁开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十数载,三千年,但愿相别不相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长相思,摧心肝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似往年
垂泪对宫娥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七绝
星移斗换十年前,
今日重逢两泫然。
屏神不敢话当年。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诗句,欢迎欣赏与借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黄庭坚(宋代) - 《鄂州南楼书事》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杨万里(宋代) -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范成大(宋代) - 《喜晴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司马光(宋代) - 《客中初夏》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项鸿祚(清代) - 《清平乐
一霎棚誉银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欧阳詹(唐代) - 《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
白居易(唐代) - 《观刈麦》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苏舜钦(宋代) - 《夏意》
夏虚穗即事》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高骈(唐代) - 《山亭夏日》
塘。
陈文述(清代) - 《夏日杂诗》
陶渊明(魏晋) - 《四时》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链宴峰。
蔡确(宋代) - 《夏日登车盖亭》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